近年全球綠色債券(GreenBonds)市場快速膨脹,但它真的是實現淨零路徑的有效工具?國際清算銀行(BIS)2025年3月最新實證研究 給出了令人振奮、也耐人尋味的答案:
「當綠色債券與嚴格的氣候政策搭配,企業真的會減碳。」
📌什麼是綠色債券(GreenBond)?
綠債是一種專門為環保與永續發展項目籌資的債券工具。
簡單來說,就是企業、政府或銀行發債→投資人買單→錢只能用在「減少環境衝擊」的項目上,像是:
☀️ 再生能源(太陽能、風力)
🏭 節能設備、製程轉型
🚈 綠色交通建設
♻️ 污染防治與廢棄物循環利用
✅發行主體可以是主權國家、地方政府、公司或金融機構
✅ 募資需「專款專用」並揭露用途、追蹤資金流向
✅ 投資人不僅領利息,還參與支持永續目標,是典型的「做善事也賺錢」金融工具
🔍BIS研究重點:市場規模擴張≠ 減排保證
📌綠債規模已達 2.9兆美元,2024年單年發行量逼近 7,000億美元。
📌BIS 分析 15,000 家企業在2009–2022年間的排放變化,結果發現:
·企業發債≠ 一定減碳
·真正有效減碳的,是那些位於政策嚴格控管高碳產業(如能源、製造、交通)的企業
·僅有10~20% 的減排可歸因於綠債發行本身,剩下靠的是外部制度壓力
換句話說:
💬 「沒有氣候政策的綠色債券,像是沒有刹車的跑車——看起來很快,其實方向失控。」
🌿重點不是「有沒有發債」,而是「發在哪裡」、「誰來管」
✅BIS 發現,若綠色債券發行與下列情境「綁定」時,企業減排效果才顯著:
· 國家實施碳費、碳稅或排放總量管制
· 綠債導入第三方驗證標準(如ICMA或EU綠債標籤)
· 用於高碳排產業的低碳技術升級(例如鋼鐵廠改用氫能)
否則,企業極有可能將債券資金投入邊緣化項目(如LED汰換、電表升級等),對主力排放無明顯改善。這就是綠色金融最怕的「漂綠」(Greenwashing)陷阱。
⚖️專家觀點:綠債≠ 靠信仰,而是靠制度與透明
📌綠色金融不能只是ESG 報告的裝飾品,它應是配合國家氣候治理工具的主力武器。
📌 若綠債「無追蹤、無問責、無回饋」,最終可能對氣候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📌 BIS 建議各國政府與投資機構:
·設計具約束力的氣候政策搭配綠債使用規範
·強化資訊揭露與驗證制度,避免漂綠
·針對高碳排企業設定更具指標性的減碳門檻與KPI
💬小編有話說:
綠債不是萬靈丹,它更像一把手術刀。
在政策明確、用途精準、監管透明的情況下,它能「對症下藥、直搗核心排放源」;
但若配套鬆散、認證模糊、政府缺位,那只會是另一場資本漂綠秀。
下一波真正有效的氣候金融創新,將來自制度的縱深,而非產品的包裝。
📖延伸閱讀:
🔗 BIS原始研究報告:Growthof the green bond market and GHG emissions
#綠色債券 #永續金融 #氣候治理#BIS報告#漂綠風險#碳排管理#碳金融#政策設計#淨零轉型#ESG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