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下次出國,發現飯店帳單上多了一筆「城市稅」、「永續附加費」,請不要只覺得這是變相漲價。
這其實是──讓旅遊重新成為地球永續夥伴的一種方式。
在這篇來自 BBC 的深度專文中,旅遊稅(Tourist Taxes)不再只是地方財政手段,而是成為世界各大城市對抗「觀光失控」(Overtourism)、環境耗損、社會排擠的重要槓桿。
✈️【從觀光天堂到永續挑戰——全球正悄悄轉向】
🔸 在 西班牙的巴塞隆納,當地政府早已對遊客加收住宿稅,但近期決定再次調升——因為歷年觀光客人數是居民的數倍,造成基礎設施崩潰、垃圾爆量與房價飆升。旅遊稅成為壓力釋放閥。
🔸 威尼斯,這座被稱為水都的文化寶地,即將對一日遊的觀光客實施「入城費」。因為長期的低價快閃客潮,讓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直線下滑,文化保存岌岌可危。
🔸 在 日本,政府早在2019年就啟動「國際觀光旅客稅」,每位出境遊客需支付1000日圓。這筆費用用於升級旅遊翻譯、減碳運輸與旅遊便利化設施。
🔸 阿姆斯特丹,則開始對「搭飛機來夜生活的低成本旅客」課徵高額附加稅,希望抑制觀光泡沫、回歸文化與生活的平衡。
🔸 泰國 計劃徵收每位旅客300泰銖,投入醫療急難救助、自然景點修復與碳中和規劃。
🌱【旅遊稅,是懲罰還是機會?】
這些稅收背後傳遞出的訊息是明確的:
「旅遊不是免費的──至少對環境、社會與文化資本而言,它從來就不便宜。」
🔹 成本外部化的修正
過去旅遊所產生的污染、垃圾、交通壓力,幾乎全由居民吸收。旅遊稅讓這些被隱藏的「真實成本」重新浮上檯面,讓使用者付費原則更合理。
🔹 永續資金的再分配機制
當旅客支付的費用能專款投入基礎設施、文化保存、低碳交通甚至碳補償,觀光產業也能從「掠奪」轉向「共益」。
🔹 影響行為的價格槓桿
價格不是用來排擠,而是用來引導。例如,提高旺季短住旅客的成本,引導到淡季、偏鄉、深度文化旅遊等更永續的型態。
🔹 與居民共享的正義旅遊
當一筆觀光稅能讓社區獲得回饋、青年參與導覽培力、弱勢團體也能受益於旅遊帶來的資源──旅遊才真正「回到人民手中」。
🧭 旅遊稅不該是恐嚇遊客的手段,而是一場城市治理與全球責任的對話。
是時候重新想像:我們希望的觀光業,是拚人數還是拚價值?是讓地球喘息,還是只剩打卡景點?
📣【給 ESG 從業者、政策規劃者的三個反思】
台灣觀光稅還在觀望,但永續壓力已逼近。 該思考怎麼設計真正回饋地方、減緩觀光負效應的機制。
永續旅遊不是口號,而是稅制、補助、社區參與的整合設計。 是該推動「旅遊碳足跡可視化」的時候了。
觀光城市的競爭力,不再只是CP值,而是永續韌性。 誰能率先落實遊客對地方永續的正向貢獻,誰就能創造新典範。
🗣【你怎麼看?】
📌你是否支持台灣熱門景點(如阿里山、九份、墾丁)導入永續附加費?
📌 你去過哪些有「旅遊稅」的城市?那裡的品質有因此更好嗎?
📌 如果這筆稅能指定捐助環境或社區,你願意多付一點嗎?
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