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色工廠互動交流平台

  • …  
    立即加 LINE

    綠色工廠互動交流平台

    • …  
      立即加 LINE

      🎯2025/7/1 新規上路|大型鋰電池回收:製造業成本、原料與競爭力的關鍵戰略

      這不止是環保法規,更是一場 成本控制、原料掌握、國際訂單競爭力 的系統性挑戰

      政策啟動,影響全產業鏈

      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,台灣正式將單顆重量超過一公斤的「二次鋰電池」納入回收義務範疇,涵蓋電動車、電動巴士以及大型儲能系統等應用。對製造或進口這類電池的業者而言,必須依規定完成登記與申報,並繳納回收費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國內回收費率僅為每公斤 5.1 元,與過往約 39 元的標準相比,下降幅度高達 87%;境外回收則為每公斤 6.66 元,優惠幅度達 83%。這段政策鼓勵期的存在,正是政府希望業者盡快建立回收通路與處理能力的信號。一旦優惠期結束,費率回升將對尚未布局的企業形成直接的成本壓力。

      國際金屬價格的巨大波動

      這項政策的背後,其實與國際金屬市場的劇烈波動息息相關。筆者參考國際資料顯示,作為動力電池核心材料之一的碳酸鋰,曾在 2022 年底一度飆升至每噸約 80,000 美元,但在 2025 年中已跌破 10,000 美元,波動幅度超過 200%,這樣的價格曲線對任何依賴進口原料的製造商而言,都是一場成本管理的噩夢。鈷金屬則從 2022 年末的約 51,500 美元一路下滑至 2025 年中的 33,000 美元,期間多次出現短期急漲與急跌的情況,顯示出極高的不穩定性。至於鎳金屬,2022 年春季曾攀升至約 33,900 美元,之後回落至 2025 年中的約 15,000 美元,跌幅超過一半。這些數據提醒我們,當原料價格如此劇烈波動時,企業若能透過回收再利用取得穩定的二次原料來源,不僅能降低採購成本,也能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,降低地緣政治與供應鏈中斷的風險。

      回收是成本控制,更是競爭力投資

      在製造業的現實競爭中,回收大型鋰電池不應僅被視為法規的附加成本,而是一項具有長期戰略價值的投資。提早布局,意味著能在回收費率處於低點時鎖定成本結構,避免未來政策趨嚴時承擔額外負擔。更重要的是,透過建立穩定的回收與再製機制,企業能在鋰、鈷、鎳等金屬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,掌握一定比例的原料自給能力,從而提升供應鏈的韌性。這不僅有助於財務穩定,也能在國際市場上展現企業對永續與資源管理的積極態度。

      ESG與國際訂單的連動效應

      除了成本與原料安全,回收制度的完善也將成為企業在國際市場爭取訂單的重要籌碼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、大型國際品牌的供應鏈審核,已經將電池回收與循環利用納入檢核項目。能夠提前滿足這些標準的企業,不僅在出口市場中更具競爭力,也能在與國際客戶的談判中獲得更高的信任與合作意願。

      結語:搶在政策窗口期行動

      2025 年 7 月的新規,是製造業面對電動化浪潮與循環經濟趨勢的轉折點。對企業而言,這不只是遵守規範,而是一次提前卡位的機會。趁著費率低點布局回收通路、鎖定長期合作價格、建立穩定的原料來源,將能在短期內降低成本,在中期強化供應鏈韌性,在長期奠定品牌永續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。回收,不再只是支出,而是為未來市場佈局的關鍵投資。

      資料來源:環境部資源循環署|Argus Media 鋰、鈷、鎳市場分析

      作者:Jay CC

      上一篇
      👥【年輕世代正在重塑企業競爭力】──從生活成本到氣候行動,企業主該看懂下一個世代市場的規則
      下一篇
       返回網站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設定
      全部拒絕
      Cookie 設定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      偏好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      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