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一度的 大甲媽祖遶境不只是宗教文化盛事,更成為環境部推動「低碳轉型」的創新舞台。2025年,環境部攜手大甲鎮瀾宮,在沿途設置六大主題攤位,首度系統性將「環境教育、低碳行為、減塑倡議」融入百萬人次參與的信仰行動中,打造全台最接地氣的永續推廣現場。
🔍 六大環保主題攤位 = 信仰與行動的橋樑
🥤 循環杯、自備容器送雞蛋糕
民眾使用循環杯或自帶容器即可兌換限量點心,鼓勵源頭減量、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。
🔥 環保禮炮車+友善祭祀區
傳統燒金改為環保紙錢集中燒與儀式性示意,結合無煙環保鞭炮設備,降低細懸浮微粒與碳排放。
💧 奉茶站全面升級
提供「自備水壺補水」服務,倡導減塑與公共飲水系統的運用,讓環保更貼近信眾需求。
🌿 淨零生活互動問答區
推廣氣候變遷認知、環境即時通 App、能源行為轉型等知識,以遊戲化方式深入生活層面。
📡 部長直播走入人群
環境部長彭啟明化身「環保實境導覽員」,透過直播推廣減塑觀念,親自走訪沿線,傳遞「信仰不忘減碳,虔誠也能環保」的理念。
🔬 為何這場「信仰 × 環境」的跨界合作意義重大?
📌 1. 群眾動員力:
媽祖遶境動輒百萬參與者,是最具影響力的台灣群眾活動之一,是 ESG 溝通中最難複製的「行為轉化現場」。
📌 2. 測試全民減碳策略的「實驗場」:
這場活動等同把政府的低碳政策工具——如循環容器租賃、減塑行為誘因、祭祀低碳轉型——直接導入真實生活,回收的不是塑膠,是減碳政策的信任度與接受度。
📌 3. 把氣候變遷「去距離化」:
氣候風險不再只是北極熊的困境,而是每一位虔誠進香信眾也能在「少用一個杯蓋、拿一張環保宣導單」的舉動中,看見自己能貢獻的一小步。
💬 小編有話說:
與其說這場遶境讓媽祖顯靈,不如說是「永續顯形」。宗教與環保本不是對立命題,反而是最有力的文化催化劑。當信仰願意轉型,社會就有機會淨零;當民間先行,政策才真正落地。
台灣的永續進程,不只是靠企業淨零、政府法規,更靠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共鳴的轉機。這次,媽祖走得比誰都快,也比誰都深。
📖 延伸閱讀:
🔗 大甲媽遶境環境部設攤宣導信仰與環保同行
#大甲媽遶境 #信仰與永續 #低碳生活 #永續教育 #淨零行動 #循環生活 #環境部政策 #減塑日常 #ESG接地氣 #文化永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