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淨零轉型壓力下,節能減碳往往被視為「高成本、高技術門檻」的工程。但來自澳洲的新創公司 MicroTau 正在打破這個印象。他們成功將鯊魚皮的微結構仿生設計轉化為一種微米級貼膜技術,可直接應用於飛機機身表面,無須大規模改裝,即可達到降低4%以上油耗、相對減碳4~5%的效果。
這種創新,被視為航空史上少數能同時兼具環保效益、營運效益、商業可行性的材料科技之一。
🔬 技術亮點:來自鯊魚皮的空氣力學革命
仿生來源明確、應用精準
鯊魚皮表面的皮齒結構(riblets)具天然抗流阻性,能降低水流與氣流摩擦。MicroTau 將這一結構以高解析雷射寫入透明聚合物中,製成高密合性貼膜,覆蓋於飛機翼與機身前緣,即可改善氣流貼附性與邊界層穩定性。技術採用「後裝升級」邏輯設計
不需更換飛機結構,也不必進行塗裝拆解,僅透過工業貼膜程序即能完成施工。此一「材料即解方」的特性,具高度可擴展性,特別適合應用於現有大型機隊。經實測可降低油耗 4%、延長塗裝壽命
根據與美國空軍 C-130J 與達美航空 Boeing 767 測試資料,該技術不僅節省燃料,更具抗紫外線與污損阻隔效果,預期還能延長塗裝維護周期。
🌍 淨零價值與潛在影響力
若該技術被導入全球航太產業,依國際航空運輸協會(IATA)數據估算,每年全球航空燃油使用量逾3億公噸,若整體減少4%耗油,即代表潛在年減碳逾1,200萬噸 CO₂,相當於數百萬輛車的年碳排總量。
此外,該貼膜的應用不僅限於航空器,船舶、無人機、風力葉片、物流車隊與工業設備皆可透過表面流體減阻設計,進一步導入此類仿生膜材概念。
🧠 對製造業與交通運輸產業的啟示
節能解方不一定高價——貼膜也可以是減碳技術
對既有製造設備、機具、車體來說,仿生薄膜提供了一種「非侵入式、可模組化」的節能升級方式,兼具可維護性與成本效益。流體力學的外部升級=內部碳排效率改善
過去空氣阻力與燃油效率常由引擎與動力系統負擔,未來表面處理與仿生設計將成為「邊界創新」的新利基。台灣可切入的關鍵:功能膜材、高分子加工與表面印刷技術
台灣具備聚合物薄膜、雷射雕刻、航太複材包覆等完整產業鏈,若能導入類似產品設計與量產能力,具備成為全球供應鏈夥伴的潛力。
🔎 結語:減碳的未來,不只靠硬體,也靠設計
MicroTau 的技術不是重建飛機,也不是開發新能源,而是從自然中學習,把「表面設計」升級成「碳效率優化工具」。
這提醒我們,未來的低碳轉型,不一定得靠巨資與巨變,有時一張薄膜、一次表面工程,就可能帶來全球級的能源轉折點。
📎 深入閱讀:
👉 公視報導|澳洲MicroTau研發仿鯊魚皮飛機貼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