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希望日的有趣典故與背景
🧠 起源於心理健康倡議
國際希望日的誕生源自於一個長期關注心理健康、反自殺、反暴力運動的倡議行動,尤其針對青少年與弱勢族群。在疫情之後,全球心理健康問題浮上檯面,特別是青少年憂鬱與自殺問題更令人擔憂。
為了讓社會不要再忽略「希望」這個人類心理生存的核心動力,一個由心理健康倡議組織(Hopeful Minds、iFred)發起的運動,呼籲聯合國訂立每年7月12日為「國際希望日」。
📜 聯合國決議的典故
在2025年3月4日,聯合國正式通過決議案,確立每年7月12日為國際希望日(International Day of Hope)。這是全球首次以「希望(Hope)」作為主題的國際紀念日,象徵人類社會終於正視希望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建設之一。
這一天的設定也有象徵意義:
在一年中,7月12日接近夏季最明亮的時刻,象徵「走過黑暗,看見光明」。
在一年中,7月12日接近夏季最明亮的時刻,象徵「走過黑暗,看見光明」。
🌎 推動國際希望日的口號與理念
該運動的核心標語包括:
“Hope is a teachable skill.”(希望是可以被教導的技能)
“Just like we teach reading, writing, and math — we must teach hope.”
“Hope is preventive care for mental health.”
這些說法顛覆了「希望只是樂觀情緒」的刻板印象,而是將它定位為能夠被教育、培養的心理建設能力,如同學習一門科學。
🎓 實務推動與教育工具
他們甚至推出「Hope Curriculum」,作為學校心理教育課程的內容,並發表大量研究指出希望與學生的抗壓能力、幸福感、創新力有高度正相關。
在美國、英國、肯亞與印度等國的學校與社福機構,已有超過數百個教育現場導入這套希望教育系統。
❤️ 結語:從傷痕中重建希望
「國際希望日」的核心不是慶祝,而是提醒我們──在最黑暗的時刻,也可以選擇點亮一絲希望。
這樣的典故與理念,對於ESG、SDG3(健康與福祉)、SDG16(和平與包容)都有深遠意義,也非常適合企業、學校、非營利組織等在7月12日這天發起公益行動或員工關懷活動。
📣 今年的 #國際希望日,邀請你做三件事:
1️⃣ 把這則貼文分享給一位你想鼓勵的人
2️⃣ 為自己寫下:「我對未來最大的希望是_______」
3️⃣ 對身邊的人說:「謝謝你一直都在,讓我看見希望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