🌡️ 高溫不再只是天氣預報,而是你工廠裡的新風險指標
根據《ESG Dive》報導,美國已有多州正研擬將「高溫作業安全」納入職業安全法規框架,因極端氣候導致的熱傷害、失誤與勞安事故屢創新高。這些情況不僅危及員工生命安全,也逐漸成為 ESG 評級、保險費率與企業聲譽的風險因子。
而這波高溫威脅,早已跨越太平洋蔓延至亞洲——包括台灣在內。
📉 高溫=效率下滑+失誤率上升+財務風險擴大
根據康乃狄克大學最新研究,員工處於極端熱環境下,核心體溫若無有效調節,平均會提前18分鐘出現疲勞反應,直接降低操作精度與反應速度。
美國 OSHA 研究指出,當環境溫度超過33°C時,工傷率將增加 6~8%,其中以製造、營建、運輸與物流等高暴露行業最為明顯。
與其說高溫會讓你「產能下降」,不如說它正默默侵蝕你的「安全庫存、良率目標、與保險評等」。
🏭 台灣企業實務案例:誰先降溫,誰就領先
✅ 台積電(TSMC):結合智慧製造的降溫戰略
台積電於 2025 年全面升級廠區低能耗管線加熱系統,有效降低熱損,提升冷卻效率並節省高達 8,000 萬度電。並導入第三方驗證機制,針對高溫熱作業區設置熱安全預警系統,提前介入作業排程調整與防護部署。
✅ 戶外作業:導入政府「熱危害防護指引」
2025年,台灣多數營建、電力、物流企業已開始響應環境部與勞動部發布的《高溫戶外工作熱危害指引》:
彈性工時調整:高溫日實施早晚班制,避開中午高風險時段
設置行動冷卻站與遮陽設施,並供應冰飲、電解水
提供降溫護具與通風服,並每季實施中暑急救演練
建立戶外工作「紅黃綠警戒機制」,協助現場主管快速應對
🧰 高溫下的「風險治理三部曲」:你應該這樣開始
建立熱風險識別制度:針對不同工作區塊制定「熱暴露評估表」,搭配溫溼度監控與中暑指數預警。
升級個人與環境防護配備:如濕冷敷具、降溫背心、工區通風優化、穿戴式感測裝置。
將「極端氣候職場風險」納入 ESG 風險評估與永續報告揭露:強化利害關係人信任與風險透明度。
🧠 小編有話說:
高溫不是只會讓人流汗,它正在悄悄瓦解企業的作業安全、效率與永續信任基礎。
當全球開始將「氣候韌性」列為企業治理核心能力時,企業是否具備面對高溫衝擊的制度與應變能力,將成為未來能否持續被合作、被投資、被信任的關鍵分水嶺。
現在就問問自己:你工廠裡的高溫政策,是臨時喊話?還是經過系統設計的風險防線?
📎 延伸閱讀:
🔗 Extreme heat and workplace safety | ESG Dive
🔗 [台積電2025熱能優化]
🔗 環境部 × 勞動部:高溫戶外工作熱危害指引簡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