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色工廠互動交流平台

  • …  
    立即加 LINE

    綠色工廠互動交流平台

    • …  
      立即加 LINE

      歐盟 CBAM 延後執行,台灣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?

      歐盟最近宣布將原訂於2026年正式啟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憑證購買義務,延後至2027年2月1日才正式實施。這看似是對企業的一次喘息機會,然而卻藏著更精準的監管策略,將資源集中於真正的高碳排放大戶,此外,這次延後背後,其實暗藏著歐盟在國際地緣政治上的深刻考量。

      地緣政治的真實角力

      歐盟的這項調整背後,反映內部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分歧,例如波蘭等東歐國家因產業傳統,對CBAM態度較為保守。同時,也顯示出外部主要貿易夥伴,如中國、美國、印度等大國的角力。這些國家皆將CBAM視作潛在貿易障礙,並在WTO等國際場合表達強烈抗議。

     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也逐步推動類似的碳邊境調整機制,意在與歐盟爭奪全球綠色貿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,兩大強權之間的博弈將持續影響未來國際經貿局勢。

      政策調整的真正意涵

      這次歐盟的調整,不只推遲了憑證購買的時間,更重要的是將申報門檻從原本的「每批貨物價值150歐元以下」,改以「重量」為標準—「每年進口總量低於50噸」。這個轉變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,無疑是一個利多,因為約九成的中小企業將免於繁瑣的申報程序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歐盟並未因此放鬆監管的整體標準,仍持續涵蓋超過99%的排放量,對企業而言,這是個「看似放寬、實則更精準」的規範。

      COP會議下的全球規範趨同

      CBAM並非單一的孤立政策,而是全球氣候治理大格局中的重要環節。近期從COP27到即將舉辦的COP29會議,國際間對氣候治理已從單純的減排倡議,演變為更具體、更全面的規範與貿易標準落實。歐盟透過CBAM,無疑取得了全球碳治理規範的主導優勢。

      這些國際氣候會議的趨勢,將使各國碳排放管理與驗證標準逐漸收斂一致,未來企業必須面對更透明、更嚴格的國際審核標準,才能持續保持市場競爭力。

      為什麼企業仍需謹慎以對?

      雖然CBAM推遲一年實施,但台灣出口企業的合規壓力卻沒有真正減輕。從2023年10月開始,出口到歐盟的產品每季仍須提交碳排放報告,並經由歐盟認證機構簽章確認。如果企業未能準確且及時提交資料,不僅可能遭受退件,還可能列入歐盟的高風險名單,甚至面臨嚴重的經濟罰款。因此,企業必須在這段期間持續加強資料品質,避免未來陷入困境。

      碳排放數據與企業內部系統的關鍵連結

      從我過往輔導企業的經驗來看,許多公司的碳排放數據僅僅停留在永續部門或CSR報告層面,與企業的財務或營運系統並未整合,這是一個極大的風險缺口。未來,歐盟的查驗將更加嚴格,企業務必儘早將碳排放數據與會計財務資訊整合,提升資料的完整性與可信度,才是長久之道。

      建立可被信賴的碳管理系統

      企業必須盡早設立專責的內部窗口,明確區分碳費、CBAM憑證等各種碳相關費用的成本歸屬,並制定透明清楚的內部制度。我過去輔導過的企業,只要提早完成內部碳管理系統的建置與整合,後續在面對國際客戶或供應鏈查核時都能更加從容,甚至能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競爭力。

      台版CBAM即將到來,提前準備為關鍵

      環境部計畫在2026年下半年推行「台版CBAM」試行方案,若未來台灣碳費制度能與歐盟建立互認機制(碳價達約 60 歐元/噸等級),可納入抵減機制,便能降低企業所涉入的成本。

      對於台灣企業而言,提早熟悉這套申報機制、建立內部完整的碳管理架構,將能夠有效降低未來正式實施時的適應成本。

      抓緊這段緩衝期,迎接未來挑戰

      作為多年來在永續與碳管理領域,陪伴台灣企業成長的顧問,我要提醒各位企業老闆:CBAM的延後絕非輕鬆喘息,而是一個必須主動掌握的戰略窗口,釐清碳稅與 CBAM 憑證費用之間的分類與責任分工,避免內部混亂 。

      無論是短期碳資料系統的建立(推動產品級碳足跡查核,依相關標準如 ISO 14067 或 GHG Protocol 建立資料庫;若目前計算中多數使用預設值,應逐步提供實測資料以增強競爭力與可信度),中期的能源轉型與製程優化(像是評估廠房投資綠電(PPA)、光電、儲能與熱回收系統;高碳業者可探索電弧爐替代、碳捕捉與流程最佳化技術),或長期與供應鏈共同規劃的減碳藍圖(像是參考中鋼建立碳中和供應鏈,與上游簽訂低碳原料優先供應協議,同時,企業老闆們可以主動與歐盟進口商協商 CBAM 證書費用分攤機制,可依產品碳強度或客戶採購條件分擔),每一步都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關鍵。

      結語:從國際視野搶占綠色競爭先機

      CBAM延期背後實為全球規則制定與地緣政治角力的縮影。台灣企業若只看到短期利多,將錯失長期戰略先機。只有及早採取行動,強化碳管理系統,參與國際倡議,並在國內外積極協調,才能在未來全球綠色經濟規範形成之際,穩固自身競爭力,真正將危機轉化為企業轉型與升級的重要契機。

      作者:Jay CC

      📎 參考資料:

      👉 EU Commission Alters CBAM Compliance Threshold and Certificate Timeline

      👉The USPP calls on the government to initiate a postponement of CBAM for Ukrainian exports

      上一篇
      🌱【第一家通過清潔生產認證的醬油廠-高慶泉】一杯醬油藏著淨零價值
      下一篇
      ♻️【歐盟開戰資源浪費】2030前循環率要翻倍,製造業老闆,你的產品回得去嗎?
       返回網站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設定
      全部拒絕
      Cookie 設定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      偏好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      儲存